您要打印的文件是:我的老美同学

我的老美同学

作者:菲菲    转贴自:网络    点击数:1302


 

 

在国内读大学时,英语老师常为我们剖析美国文化,描述美国人的举止言谈,生活习惯,思维方式。他们独立、开放、强调自我。当我走到他们中间之后,才对这些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。

在我为期不长的留学生涯中,我接触的美国人主要是身边的美国老师和同学。开始接触美国学生,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随便。这种随便,体现在他们的衣着打扮、一言一行之中。

走进教室,你会看到男生们一色的短打扮:短裤、T恤、趿拉板。听课的坐姿可谓五花八门,有的盘腿打坐,有的半躺半坐,更有甚者会将双腿双脚架到椅背或课桌上,实在让我们这些刚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瞠目结舌。

记得我在国内上课,偶尔有同学偷偷吃东西,被授课老师发现后遭到了严厉的批评。但在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,上着课经常可以闻到比萨饼、汉堡包或是炸薯条的浓香,而对于这一切,老师竟是那样不以为然。一次,一个同学在课堂上大嚼馅饼,或许老师见他吃得太有滋有味了,便问:你的馅饼是从哪里买的?味道怎么样?那个同学边舔着嘴唇边回答:味道很糟糕,可我实在太饿了

美国的课堂气氛十分轻松,师生之间的交流也很随便。在这里回答问题无须起立,提问题也未必非得举手。如果你在国内养成的习惯太根深蒂固,被提问时条件反射般地站起来,一定会把老师和同学吓一跳。一次上会计课,老师让学生们思考一个填空题。他提醒说,这个题要填三个词,且第一个单词以I打头。一个同学立即回答:I don't know (我不知道),引得老师和同学们一阵大笑。这种课堂小插曲时有发生,只要不是太离谱,导师通常会站在一旁看得津津有味,甚至推波助澜。开始,我对这些随便很不适应,久而久之便也融入其中了。这种随便带来的氛围,使自己在紧张的学习中,身心得到全面放松,学习效果也好得多。

当然,美国学生的这种随便是很讲场合的,当他们出席正式会议、演说或是参加重大礼仪活动时,便会脱胎换骨般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出现在你的面前,每个人都会穿上合体的礼仪装、职业装。男生们从领带夹到袖口都十分讲究,女生则要化妆并配带饰品,一个个风度翩翩,举手投足得体大方。有时我真不敢相信,站在面前的这位白领先生,竟然就是那个坐在我旁边,歪戴着棒球帽,半躺在椅子上,一边听课一边吃玉米花的男同学。

据说美国人的表现欲很强,这一点我早有耳闻。当我将要走出国门时,很多人都曾叮嘱我,千万别谦虚,免得被人家瞧不起。但是在美国呆了不久,我便开始重新审视这种表现欲了。

我的美国同学大多性格外向,任何时候都充满自信,且遇事很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,有几个同学,上课发言的时间时常可以和导师讲课的时间相媲美,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表现欲。然而在美国同学的眼里,说得多并不代表着能力强,只有那些具备了真才实学的人,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。在商学院有几个非常有名的高才生,他们在学生中的威信很高,这些人课堂发言并不多,可遇到大家解决不了的难题时,他们便会画龙点睛地来上几句,问题迎刃而解。这种表现博得了导师和同学们的青睐。实事求是地说,我倒觉得我的这些美国同学很注意表现谦虚,他们在发言结束时,通常会补充一句:我的意见未必正确,你们怎么认识?记得我们班在学习组织行为学这门课时,曾经集体为一家大型超市做过一个课题,最后推选4名代表向公司总裁做报告。演说结束后,我在学生休息室听到一段对话,很能说明一些问题。当时班上一个同学称赞另一个承担了演说任务的同学:你讲得真好!那个同学回答:不,是你们的材料组织得好。可你承担了项目中最难的部分。你们在幕后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。他们谈得很真诚,也很自然,看来美国学生同样视谦虚为一种美德。

在异国他乡,我还经常得到一些美国同学的帮助,令我感受颇深。刚到美国,我不会开车,外出办事或买东西成了一大难题。一天,我鼓足勇气,向一位在同组学习的美国女孩提出搭乘她的汽车去购物,没想到她答应的非常爽快。此后,只要我需要用车,她都会随叫随到。学习中同样如此,做个人演说需要放幻灯,我因为没有笔记本电脑,只好以打印的资料代替,一个美国同学发现了,立即主动把自己的电脑借给我。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事情,着实令我感动。

我曾目睹过发生在宿舍里的一件事。那天,电视台实况转播全美橄榄球总决赛,这在美国可是一年一度最重要的体育赛事,据说有一半的美国人会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。我的室友纳塔莉是个真正的球迷,几天前就开始激动,并预备了许多好吃的东西,准备界时邀请一个好朋友在宿舍的客厅里一起收看。比赛开始不久,被邀请来的朋友突然咳嗽起来,且越来越利害。纳塔莉不顾那位朋友的反对,毫不犹豫地开车送她去了医院,期盼许久的球赛于是错过了。纳塔莉平静地做着这一切,没有虚伪,没有遗憾。

一个国内的同学问我,美国人到底是自私的,还是乐于助人的?我认为这得因人而异。但就我身边的这些美国同学而言,有一点可以肯定:只要他帮助你,那就是真诚的。他不会图任何回报,帮助的背后决不会隐藏着其它什么东西,他们只是为了帮助而帮助,仅此而已。

我还曾听说,美国人独立意识极强,家庭观念相对淡薄,不少人很早就离开家独立生活云云。而我的美国同学却与此大相径庭。我到美国读书不久,就是美国人传统的感恩节,很多同学会开好几个小时的车,赶回去与家人团聚。到了放寒假的时候,不少美国同学都是上午考完试,下午就坐上飞机回家。这与国内大学临近放假时,外地学生忙着订火车票,急不可待往家赶的情形没有什么两样。至于经济上的独立,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邪乎。确实有相当多的美国学生要靠自己挣钱或是贷款交学费,但靠家庭资助的也不乏其人。

我在美国呆的时间实在太短,还谈不上对美国人的了解。我觉得,虽然中、美两国在历史和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,但我的美国同学与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中国留学生之间,并没有很大的区别。这,就是我可亲可爱的老美同学。